一个看起来像童话,但是真实的故事。

来源: 母婴快讯      作者: 王烨      发布时间: 2021-04-06

  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为了纪念安徒生,也为了推动全世界儿童阅读,1967年开始,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

  我飞到北京参加了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架起儿童与图书的桥梁——国际儿童图书节海报展暨国际儿童图书插画展》开幕式。

  有没有找到我啊?

  那天,我听到了一个故事,很想告诉你们。一个东北屯里的孩子,长大成为“童话联合国”最高领导人的故事。

  一个看起来像童话,但是真实的故事。

  1

  我想去看看地角天边

  我猜你们和我一样,对IBBY不了解。但你们肯定和我一样都知道“国际安徒生奖”。这个世界最高荣誉的儿童文学奖就是IBBY设立的。

  IBBY有“小联合国”的称号,是全球热爱儿童读物并且为高品质儿童读物做贡献的专业人员大联盟。而张明舟主席就是首位成为IBBY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

  看到这些背景资料,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

  张主席在当时那个年代,肯定是家庭挺富裕的,估计要出国留学过,才能有机会接触这样的高规格国际化的组织。

  但聊天时,张主席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童年故事,大出我意料之外。

  他小时候生活在大东北的山里边,那个时候他的全部世界基本上就是小村子那两三百口人,外加家家户户养的马牛羊猪鸡,和山里头的狐狸、刺猬、山鸡、兔子。

  上学就是和同学们一起玩,都没什么书,教材都要等到学期结束了才拿到。反正每天稀里糊涂,玩得挺开心。

  他最喜欢去的就是供销社,那里有糖,还有酱油、醋调出来的香味,觉得特别美好,想吃糖又没有钱。

  小男孩就想办法把牛马走丢掉地上的马掌钉、大人们扔掉的皮胶旧鞋绳子什么,捡了收集起来洗干净,卖给农副产品收购换钱。

  有了钱后,小男孩就准备去买糖,结果在柜台下方看到了一本书的一页,画面上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打了把小白伞在天上飞,脸上的神情特别的自在,特别舒服,特别开心的样子。

  他觉得好漂亮,顿时就被吸引了,想要看。结果人家说不行,你不能碰,除非你把它买了。

  小男孩想不行啊,我的钱要买糖啊。可真掏出来时,他又犹豫了,因为那幅画太吸引他了,他太好奇了,怎么小孩还能飞到天上去了呢?

  犹豫来犹豫去到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还是买下了这本书。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叫《小种子旅行记》,讲的是春天来了,柳絮飞扬,柳树的种子要到地角天边去旅行。

  它沿路经过了很多地方,梯田、大河、彩虹之上......克服种种诱惑,历经种种磨难,终于到达了它梦寐以求的“地角天边”。

  小男孩看完书后心想,地角天边原来那么美好啊。

  那以后,男孩不再只是迷迷糊糊玩了,他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不只是自己的村子那么大,他想了解地角天边。

  因为这份美好是从书本而来,他就本能地想看更多的书。除了学校里的那些,他找一切办法看“文字”,村里糊墙用的报纸他都没放过。

  慢慢地,他开始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苏武牧羊等故事,他也开始知道“世界”,知道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

  高中阶段,他曾悄悄和自己说,想当外交官。但那时的男孩不敢说出来,毕竟当时在他们村里,这就像“天方夜谭”。

  可是,后来他进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事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外交部。

  那个曾经向往像小种子一样去地角天边的孩子,真的梦想成真,去了很多很多国家,看到了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

  也正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张主席在过去20年不遗余力地在推动儿童文学读物的发展,让中国的走出国门,也让国外的走进中国。

  他说,阅读是最简单地让所有人,不管贫穷富裕,都能去看到那个“地角天边”。

2

  教育不只是一条路

  当天这个故事,让我们所有人都很触动。

  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是治愈又有力量的。最近一直听到一个词,内卷,你我,每一位父母,似乎都深陷其中,无法逃避。

  当我们说,我选择不这么鸡血,总有声音会响起,我们都在一个剧场,前排的人站起了,后排的人就不得不站起。

  听完张主席的故事时,我突然发现,教育,其实不止一条路。而现在所有的焦虑就在于,我们以为只有一条路。

  我们大部分的焦虑都是源于“路径依赖”。我们太容易进行简单粗暴的推导:

  张主席之前是外交官,现在是IBBY主席;

  就会预判,他肯定当年家庭富裕,父母让他很早接触英文了,说不定还出国过;

  然后就自行脑补,我家孩子也要尽早进行英文启蒙;

  再脑补,我孩子26个字母还不会,但隔壁邻居女孩一样年龄已经会说hi了;

  于是,越想越焦虑,开始懊悔当时没报英语班,开始觉得自己家庭不富裕,耽误了孩子。

  可真实见到生活中的不少鲜活个体,拿着假设去验证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都不是这样的。

  相反,就是生活中那些随机的“接触”,却不知道哪一天就发生了化学反应,connecting the dots。

  就是那种并没有“万事俱备”的条件,但仅仅因为年少那个梦想,竟然就做成了。

  当我们说自己“不得不、没办法”时,其实身边就有其他可能性的。但因为自己的脑补和“路径依赖”,让我们不去看到那些可能性。

  一旦陷入了单一归因的执念,那么自己就把自己卷进去了。

  3

  “无用”最有用

  那天活动结束,我和张明舟主席、熊亮老师、黑眯老师、刘皞老师还进行了聊天。

  从左往右:刘皞老师、我、张明舟主席、熊亮老师、黑眯老师

  毕竟是国际儿童图书节,话题肯定离不开绘本。我当时问了每一位老师,“对大家影响最大的书/故事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时,是有一点点用意的。因为我非常相信,you are what you read。

  熊亮老师

  我喜欢“怪”的书,越怪我越喜欢,和我画风截然不同的,我都会喜欢。

  黑眯老师

  有一本书《我逃跑了》,讲的是一只羊觉得在羊群里太无聊了,就逃跑了。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到故事结尾,它也并没有回去。我读的时候就会得到一种安慰,每个人只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和社会相处都是OK的。

  刘皞老师

  我虽然是学油画的,但是不同画风,各种各样的绘本故事,我都会喜欢,只要它是有趣的,它让我看着舒服。

  嘿嘿,你们听完失望吗?我现场第一反应是,什么嘛,还竖着耳朵想听“秘籍”呢。

  但就是这三段话,结合开头张主席的童年故事,我突然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阅读也好,育儿也好,别强行把孩子“训练”成木偶,完全朝着我们大人设计的路径前行。

  我想让孩子喜欢这本书,因为我觉得有用;

  我想让孩子喜欢学这个乐器,因为我觉得有用。

  哪怕我们不敢完全放手不管,那么能不能把留一点空间给孩子,不干预地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读书,要读“有用”的,也允许读一点“无用”的;

  学习,要完成“必须”的,也允许做一些“有趣”的。

  阅读不要功利,教育更加不要。因为我们哪怕计算出的那点“投入产出比”,一定都不如孩子自己的梦想,能让他们走得更加幸福,走得更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