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75年跟踪研究:孩子拥有一项能力,将来才能快乐和健康

来源: 母婴快讯      作者: 刘颖      发布时间: 2020-11-23

  有段时间,儿子很不喜欢去学校,每到周一就会找各种理由拒绝上学。有时候说头疼、有时候说肚子疼、有时候说失眠,总有让你无法反驳的理由。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需要更多的睡眠。平时学业压力大,会累!学校也很重视体育锻炼,能量消耗也可以。按理来说,应该是一挨枕头就睡,可为什么会失眠呢?

  我急于想找到答案,问他睡不着想什么呢?

  儿子说特别想跟同学交流,但是同学却不愿意听他说话,他们聊游戏、聊有意思的事情,都很开心,他在边上就如同空气一般。他感觉被同学孤立,是不是同学都不喜欢他?他很郁闷。他想离开这个学校,换换环境,找到更多共同语言的人。

  以前好好的,怎么忽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和老师交流了一番,得出这样的结论:同学们单纯善良,并非要孤立他,是他的一些言论可能不被同学认同,交流的内容并非为同学喜欢,所以出现了交流不畅的问题。他现在又处于容易敏感的阶段,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行为,自己胡思乱想,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

  忽然意识到,儿子的社交能力不足,在他成长路上,并没有教会他如何和同伴相处,如何让别人喜欢自己。

  我决定每天花一点时间,教孩子一些心理学知识,让他慢慢走出社交困境,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而不是想着逃避。

  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学业还重要,不仅解决当前问题,也关系到未来一生的幸福。

  哈佛大学连续75年跟踪724位男性的生活,最终得出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快乐和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保护我们的健康,还保护大脑。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过硬的专业知识,85%靠顺达的人际关系。

坚持27天每天5分钟,教孩子心理学知识,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每天拿出5分钟

  《孩子:挑战》中提到,孩子不喜欢父母大讲大讲道理,会被说教产生免疫。

  所以不能长篇地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说教,不图快,把要说的内容分散到多个时间,每天花5分钟时间,让孩子能听进去我所说的话。

  这也受到把三个孩子送进哈佛大学的妈妈方莉的启发,二女儿在青春期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妈妈跟她说,每天花5分钟听妈妈说话,听不听妈妈的建议,由她自己选择。

  事实证明,这个时间还很容易接受,在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会耐心倾听,不会觉得烦躁不安。

  选择沟通好时机

  跟孩子交流的时机也很重要,不是我们想说就说,而是找到孩子喜欢听我们说话的时间点,以孩子为主,而不是以我们的时间和喜欢为主。

  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他更具理性,善于倾听。

  在孩子很悠闲的时候,能随时被打断,告诉他“妈妈要给你讲点知识”,他会随时停下来。

  在和孩子一起运动的时候,孩子特别轻松,不妨拍拍他的肩膀,很自然地引出谈话内容。

  在和孩子一起外出办事的路上,是比较空闲的时间,不能玩手机、不能看书,趁这个机会闲聊,孩子也特别爱听。

  交流的方式关系到沟通的成败

  交流要有仪式感,让孩子知道我们对此很重视。现在电子化盛行,落实到纸上的内容很少,物以稀为贵,改用书写的形式,会显得郑重其事。

  我专门准备了一个记事本,每天在本子上写下要跟孩子交流的内容。每当我拿出这个本子的时候,儿子就知道我要和他交流了。

  和孩子交流,要保持轻松愉快的方式,不能面对面坐着像谈判一样,而是并排坐着。在心理学上,认为并排坐显得更亲近,关系更亲密。

  给孩子讲的内容要有理有据

  想真正给孩子提供指导,不能只靠自己的经验,毕竟我们的经历是有限的,我们的理论也不够丰满,还要多看书多借鉴。保证给孩子传授的知识有理有据,真正提高孩子的能力。

  每天我都会按照重要先后次序,从上面节选一节内容,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讲给孩子。

  第1天: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说: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语言要得体,音调中等中速,面部微笑。

  第2天:用同理心考虑问题,如果一个人掉进洞里,应该跟他说“我知道在这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并不孤单!”

  第3天: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先肯定别人,照顾到同学的情绪。

  第4天:寻求帮助时,把问题具体化。

  第5天:不要随便打扰别人,性子慢下来,提醒自己三遍“不要做急性子。”

  第6天:看到同学不开心,尝试去安慰同学。

第7天:当得到表扬和祝贺时,要大方表示感谢

  第8天:心理学家说过,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要遵守学校规则。

  第9天:学会和同学分享物质和心情。

  第10天:和同学意见不一致时,表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温暖就没问题。

  第11天:要学会说“不”,坚持原则。

  第12天:青春期出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事,也不是父母老师同学的事,是内分泌和大脑在做怪。

  第13天:被拒绝时也不要否定自己,想想我们也曾经拒绝过别人。

  第14天:被搞恶作剧时,要明确表示不喜欢,但不要用武力解决

  第15天:成绩不好的时候可以学会自嘲。

  第16天:学会拒绝别人也是自尊的体现。

  第17天:对同学表达不满时,要调整情绪,具体告诉同学自己的内心想法。

  第18天:和关系不好的同学交往,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和同学沟通。

  第19天:被同学误会,要分析原因,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20天:从心理学角度讲,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要学着为别人做点事。

  第21天:内向也不是坏事,想和别人交往,可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自己。

  第22天:学会理性思考问题,让自己更自信。

  第23天:内心怎么看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怎样的眼光,要正视自己。

  第24天:到同学家做客要注意礼貌。

  第25天:家里来客人要热情。

  第26天: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

  第27天:平常心对待老师。

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

  朱熹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有了充足的理论支持,让孩子从心理上打消社交顾虑,还要用到实践中去,家长要从行动上支持孩子,让孩子无障碍和同伴交往。

  儿子说大多数同学喜欢打游戏,他们聊得更多的是游戏话题。儿子的爱好不是游戏,但也不能鼓励让孩子爱上游戏,而是鼓励他拓展其他兴趣。

  儿子也像期望的那样没有爱上游戏,而是爱上了摄影,一到休息日,就跟同学相约去拍日出、拍云彩、拍星空、拍鸽子、拍树叶。早上四五点钟出发,连续几个小时都不会回家。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一定做好三个支持。

  第一,从物质上支持

  摄影需要相机,给儿子升级了拍摄设备,换成全幅相机、增加长焦镜头、广角镜头,附带相机包、三角架,硬件准备充足。

  如果孩子有其他爱好,那就准备其他硬件,比如积木、绘画材料、 音乐器材等等。

  第二,从行为上支持

  摄影需要找比较好的场地,比如到海边、水库视野开阔,能更好地拍到日出。到天桥上没有遮挡,能拍到月亮。远距离的出行就需要父母驱车前往,一定要支持孩子。

  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独自出行,一定要有成人在场,充分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三,从语言上支持

  当儿子拍摄回来后,让他分享他的劳动成果,对一些比较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作品被欣赏,是孩子最大的愿望。

  孩子不能缺少鼓励,就像植物不能没有水,不管孩子有什么兴趣,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结语

  孩子和世界的关系,不仅是和父母,还有老师、同学,将来还有同事、同行、竞争对手等等,如果处理不好社会关系,应严重影响心理状态,不合群、害怕交朋友、害怕上学,对未来有不良影响。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发现孩子的社交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相关推荐